

DC-DC開關電源的性能與PCB的布局密切相關。由于開關DC-DC有快速開關、電源通過電流和散熱的考慮,不合理的布局和布線會極大地影響電源性能,并且會形成嚴重的噪聲源。
布局:
在開關穩壓器的布局中,交流路徑的布局極其重要,而直流路徑可以認為是次要的,但反饋信號強度是整個DC-DC電源的唯一關鍵信號。
眾所周知,PCB上的走線具有電感,約為20nH/英寸。只要有電流流過Trace,就會產生感應電壓,但電壓值并不取決于電流的大小,而是取決于電流的變化率,V=L * (dI/dt)。 因此,AC路徑在PCB設計中非常重要,特別是對于使用高速開關管的DC-DC集成電路,dI/dt會很高。 NS(美國國家半導體)給出了一個粗略的數字:“對于典型的降壓轉換器,交流部分的電流變化是關斷過程中負載電流的1.2倍,關斷過程中負載電流的0.8倍。開關過程。”這里,AC路徑的走線必須盡可能短,包括GND引腳的走線。雖然流經GND引腳的電流很小,但開關切換過程會刷新流經GND引腳的電流,電流會變得非常陡峭。 這意味著輸入電容和旁路電容應盡可能靠近IC放置,特別是對于降壓IC。
IC周圍的空間有限,所以輸入電容和旁路電容不能同時靠近IC放置,特別是輸入電容比較大。
首先了解一下輸入電容的作用,就是讓輸入到IC的電壓盡可能穩定,減少電壓波動。 其實應該說,大輸入電容可以看作是板上的總電源。 同時,輸入電容的等效串聯電阻(ESR)和等效串聯電感(ESL)可能非常高,這會在IC的輸入電源引腳處引起高頻輸入電壓紋波。因此,輸入電容器可以放置在距IC約1英寸的范圍內。
旁路電容必須盡可能靠近IC的輸入電源引腳。 短引腳或無引腳的旁路手電筒一般采用0.1uF至0.47uF的陶瓷電容,對于濾除高頻紋波有很好的效果。 短引腳或無引腳會降低電容器的寄生電感(ESL)。 同時一般采用1206和X7R封裝。 如果使用小封裝尺寸,電容器的ESL和ESR將會增加。 一般情況下,此類旁路電容應放置在 IC 的電源引腳旁邊。
DC-DC開關電源中都會有一個鉗位二極管,其放置位置也很關鍵。 由于鉗位二極管的一端是連接IC的SW引腳,因此該引腳的信號為矩形波。 如果走線太長,其電感很容易拾取噪聲并將其添加到 SW 信號中,形成噪聲尖峰。 鉗位二極管布局的基本點是靠近IC放置,并使用短而寬的走線直接連接IC的SW引腳和GND引腳。
當輸入旁路電容和鉗位二極管放置正確后,就可以布置其他器件。 連接輸入旁路電容和鉗位二極管的走線應盡可能短且寬,并且與IC連接的路徑中不能有過孔,這意味著它們需要與IC在同一層,以便 表面貼裝電路板。 這里沒有過孔僅意味著不應在 IC 與輸入旁路電容器和鉗位二極管之間的走線中激活 VIA。 然而,如果雙面或多層板需要通過 VIA 連接到 GND 和電源層,則可以在輸入旁路電容和鉗位二極管附近的 PAD 旁邊(而不是在連接的跡線中)激活 VIA。
接線:
在許多情況下,銅涂層被濫用。 GND層或VCC層敷銅沒問題。 可以降低電流環路阻抗,作為關鍵信號的參考,減少干擾。 不過,剛才布局中提到的鉗位二極管走線應該短而寬,但并不是越寬越好。 Trace很短,這很容易理解。 每個人都會意識到“20nH/英寸”的經驗法則是走線電感與長度成正比。 但走線電感不是與寬度成反比嗎? 通常很多人都會直覺地認為是的。 根據微量電感公式:L = 2l * [ln(2l/w) - 0.5 + 0.2235 * (w/l)]
可以看出,電感值和走線寬度是非線性的。 為了減少寄生電感的影響,加寬走線應該是最后的手段。 第一步應該是減少走線長度。 特別是,由于鉗位二極管連接到SW引腳,因此電壓本身就是開關波形。 如果走線被過寬的銅涂層取代,就會被認為是天線,并會引入 EMI 問題。 對于開關節點來說,最好的選擇是將其周圍銅箔的尺寸控制在實際要求的最小范圍內。
電源線被覆銅替代是Layout中常見的現象。 人們認為,銅敷設得越大,可以承載的電流就越大。 事實上,銅的截面積(寬度*厚度)越大,單位長度的走線電阻越小,發熱量也越小。 電流處理能力的實質是Trace的溫升。 電源部分Trace的尺寸要通過定量計算確定,不宜敷太多銅。 一般溫升30℃~40℃是可以接受的,同時也受周圍加熱裝置的影響。 不得超過環氧樹脂板的額定溫度(FR4應保持在120℃以下)。
經驗法則:適用于中等溫升(30℃以下)且電流小于5A
對于1oz銅,1A電流至少使用12mil寬的銅箔
對于2oz銅,1A電流至少使用7mil銅箔
GND平面,盡量保持地平面的完整性,不要在地平面上進行分割或走線
然后
聯系
電話熱線
13410863085Q Q
微信
- 郵箱